新聞來源:天下雜誌
AI大數據時代來臨,如何運用AI科技創造產業轉型成為全球課題。「高齡化、少子化的社會來臨,促使全球智慧醫療的發展興盛,像是穿戴式裝置搭配醫療用智慧分析軟體,可隨時監控病人需求,以利提供即時照護、作為診斷資訊,藉由食藥署的認證,智慧醫療器材交由國家把關,更具競爭力。」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表示,近年來,AI科技應用於醫療產業越發蓬勃,除了科技大廠投資研發智慧醫療,醫院和ICT業者也紛紛跨進這個AI新興產業。然而,醫療產業具高度監管的特性,如何把關這類醫療AI應用,各國政府都在思考監管機制,以期待透過審核機制讓醫療器材產品成為安全可靠、更具市場價值的AI醫療解決方案。
推動智慧醫材認證、輔導媒合,加速AI醫材產品上市
有鑒於此,食藥署於一一〇年五月啟動智慧醫療器材專案辦公室,提供多元輔導資源以促進國內醫院、廠商、學研單位等將自行研發的AI醫療器材向食藥署申請查驗登記、取得認證,讓醫療AI應用商品化,加速AI醫療器材產品上市。吳秀梅指出,專案辦公室業務涵蓋諮詢輔導、指引制定、人才與供需媒合等範圍,提供一站式服務,從最初始的產品規劃、臨床前資料準備、臨床試驗,再到查驗登記送件諮詢、取證和媒合落地等,都包括在內。
舉例來說,設計者要研發高階影像醫療器材,利用臨床數億片影像來做大數據資料分析,不僅需要ICT專業做程式運算,轉化數據成為有用的判讀工具,也需要回到臨床驗證來檢核問題與需求,同時透過諮詢了解市場需求、改善產品開發細節,這些都能藉由食藥署的整合,讓設計者、研發者、ICT業者、醫院多方攜手合作,創造更具價值的AI醫療器材產品。
食藥署推動智慧醫療器材專案迄今(一一二年六月三十日)已輔導九案國內產品成功取證上市,包含一件醫療院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件學研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三件跨域資通訊大廠(華碩、廣達電腦、宏碁智醫)及新創產業(例如倍利科技、長佳智能、台灣醫學影像等)取得具AI效能的醫療器材許可證。產品應用領域包含針對成年人手腕X光影像疑似骨折部位進行標註(腕部舟狀骨骨折偵測)、中老年人視網膜特定疾病篩檢(年齡相關性黃斑部病變篩檢)、成人胸部X光影像氣胸輔助分流、大腸息肉偵測及分類(非腺瘤型息肉、腺瘤型息肉)、急性心肌梗塞偵測、及輔助識別與肺結節CT影像篩檢(標記雙肺CT影像的肺結節)等。吳秀梅表示,透過AI軟體醫療器材許可證的取得,進一步為民眾健康作把關,希望未來提供更多醫療院所,甚至遠距醫療使用。
吳秀梅補充,專案辦公室也建置智慧醫療器材資訊暨媒合平台,以前者來彙整最新課程、活動消息和法規動態,後者則提供醫院、廠商異業結盟機會,來加速醫療器材產品分流開發,攜手產官學研,推動臺灣智慧醫療產業發展。在一一一年也已促成七家醫療器材業者技術合作、一家投資團隊評估投資合作以及三家業者與三家醫院臨床場域合作。
建立AI醫材人才庫,為產官學研智慧醫材上市助攻
網羅、扶植人才也是食藥署工作重點。為輔導申請機構(如醫院、學研單位和業界廠商),食藥署建立AI醫療器材專家人才庫,來提供產品開發、臨床驗證等意見,協助進行諮詢輔導和查驗登記審查。吳秀梅認為,為了推動AI醫療器材,食藥署積極培養更多跨領域ICT產業人才,讓大家更理解智慧醫療器材法規。至今,也已辦理近一百四十場初、中、高階醫療器材管理法規訓練課程,並舉辦實地訪查諮詢輔導,來協助對醫療AI有興趣的機構了解申請取證規範和細節,也將課程內容數位化並放置於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數位學習網」,讓跨域人才可不受時間等限制,持續學習以精進智慧醫材知能。此外,食藥署也鼓勵署內審查人員持續精進相關產品審查智能,並了解國內外相關產品發展趨勢新知,成為輔導國內企業智慧醫療器材上市的最佳助攻。
「臺灣醫療產業、ICT產業都極具國際競爭力,兩者團結合作,成果必能加乘,創造更多價值,在全球佔有一席之地。」吳秀梅點出,食藥署透過智慧醫療器材專案辦公室持續推動跨域整合,建置完善的法規環境、強化媒合、加速智慧醫療器材上市時程,為臺灣AI醫療產業發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