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國發會、MoneyDJ
針對媒體社論表示5+2產業創新計畫推動成效乏善可陳,國發會今(17)日強調,近年來台灣產業面對美中貿易及科技戰與疫情供應鏈變局屢有亮眼表現,顯見過去的幾年的政策推動成果豐碩,使產業轉型升級有成、轉骨成功,成為國際供應鏈中重要的角色。
國發會指出,在「亞洲矽谷」政策上,近年推動成果包含已產生Gogoro等數家新創獨角獸,國發基金並匡列50億元辦理創業天使投資方案,累積投資215家新創,並藉由打造台灣科技新創基地及林口新創園等國際聚落、成功吸引國際知名加速器(如500 startups)、陳士駿等新創投資人來台。過去這幾年的努力成果,已被新創主流媒體數位時代肯定為從荒漠到雨林。
亞洲.矽谷另一推動主軸物聯網方面,我國物聯網產值2018年首度突破兆元,2022年產值更可望突破2兆元,並吸引Google、微軟、亞馬遜AWS、思科等國際數位巨擘在台投入研發,以及發展出249案智慧城鄉應用、促成88案輸出國際。
在智慧機械部分,近年政府致力推動工業4.0,我國機械產業產值自2017年起已突破兆元,並加強推動工具機數控技術、中小企業建置智慧機上盒(SMB),以及產業聚落供應鏈數位串流暨導入AI應用等。
綠能科技方面,政府在能源轉型推動上已有成果,包括太陽光電迄今已完工併聯9,157MW、離岸風電已併聯568MW。政府致力推動風電國產化政策,已促成全球前兩大離岸風機系統商維特斯及西門子歌美颯,於台中港完成機艙組裝廠房建置及生產,並與國內台達電、東元等多家業者合作,建構本土供應鏈體系。國發會表示,政府推動綠能以來,預計至2025年可吸引離岸風電及光電投資達兆元。
生醫產業除修正生技條例,將受託開發製造(CDMO)、數位醫療等產業納入獎勵範疇外,並完備生醫產業聚落,如在南港設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在新竹生醫園區啟用台大分院、第二生技大樓啟用、在南部科學園區則為「新創醫療器材加速器(TransMedx)」。而在新冠疫情的推波助瀾下,生技產業於2020年市值突破兆元大關。
國防產業除已完成高教機試飛成果外,潛艦國造部分,台船(2208)公司整合國內外技術建造之原型艦,預計在今(2023)年底下水。且在資訊安全部分,由台積電(2330)與工研院共同制定完成首個半導體晶圓設備資安標準(SEMI E187),國發基金也匡列30億元,投資我國資安相關企業。同時,政府已要求上市櫃公司設立資訊安全單位及指派資安長,並將透過資通安全研究院的成立,提升我國整體資安科技能力。
新農業部分,為因應農產品無法輸銷中國衝擊,我國持續透過獎勵出口措施,分散市場通路。2022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金額超過50億美元,在日、韓、澳、加、星、菲等皆有顯著成長。此外,為加速農業智慧化、機械化,2022年累計促成智慧農業投資逾20億元,農委會亦成立如建置作物蟲害AI管理等10個智慧聯盟,補助農民購置1.8萬台農機,節省農業人力超過20萬人/日。
循環經濟部分,除2021年於中油高雄廠完成粉體材料先進製程研發中心,提供再生料源的技術開發及認證外,經濟部並協助廠商研發如循環長纖複材支架等再生循環商品。此外,透過推動工廠間能資源鏈結,從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底止,合計鏈結量60.7萬公噸,可減少溫室氣體減量14.3萬公噸等。
國發會表示,5+2產業推動迄今,相關成效已然陸續展現,也為我國經濟轉型與產業發展注入了成長動能;且除上述量化數據外,許多國際業者亦來台加碼投資及合作,使得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上佔據更重要的地位。未來政府將持續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2.0、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計畫等政策,並持續協助產業市場資金需求、人才招募及技術合作等需求,讓我國經濟與產業穩健前行,並成為全球不可或缺的關鍵性力量。